top of page
張淯茹學姊.jpg
未命名-4-6.png

張淯茹

大學經歷:華山論簡總召、修雷大學交換生
研究所:台科大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

問淯茹學姊當初決定報考研究所的動機是什麼呢?

官方說法是,我想要進入研究所,進一步的探索數位學習領域...。

實際上就是,當時三下的我,完全不知道未來要找什麼工作,想再給自己兩年的時間,好好掙扎一番。

其實,今天不論是讀研究所、去工作,或是給自己一段 gap year 打工度假...,都會有所收穫,讀研究所只是我的選擇,一個有別於去工作的選擇,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哦:)
 

大致介紹台科大的數位所的學習內容,與數位系的不同又在哪裡?

台科是科技大學,同學們的實作能力比較強,重實習經驗,但數位所上課的內容很理論,像是...數位學習議題與研究工具、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育研究法等課程,很少(幾乎沒有)電腦教室的課。

 

數位系上課的內容,除了理論外,實作的部分也很多,現在回想起來,能夠在404教室實際操作技法,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呢~
 

想大學四年,有什麼經歷是對申請數位研究所有幫助的嗎?


因為你拿得出一些能佐證的資料,向教授證明或是說服,我就是你在找的那個人,這些資料說的是:「我有別人沒有的能力、特點、優勢,教授你不選我... 真的是很可惜...」,所以只要你的經歷能說出這些話,就是對申請研究所有幫助的。
 

[這個問題比較像是:為什麼教授要錄取你,不錄取別人?]

│佐證你,對研究很有熱忱│

│佐證你,是有才能的│

│佐證你,和別人不一樣的優勢│

*撰寫大專生計畫
*參加研討會
*擔任研究助理、相關學術研究的工作經驗...

 

*經歷:實習、工作、競賽、社團、課程、活動...
*能力:自學力、硬實力(語言、技能)、軟實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能力、創意力)...

 

*精準的自我介紹:網路上的資料很多,可以因應不同場合,構思出幾套(不同長度)你專屬的自介,找到自己的定位、為自己貼標籤(想被別人記住的關鍵字),讓人就算不記得名字,也能記住你是個怎樣的人,呈現出自我的特色與優勢。

[申請數位研究所]

數位系申請(台科)數位所,相同領域繼續精進,我認為是有優勢的,但也有些數位相關的研究所,想要多元領域(外文、電子、醫學)的人才相互切磋,這樣讀數位系就不一定是加分。主要看想申請的研究所,有沒有系上學長姊在裡面,有的話就直接問,因為這樣最準;沒有的話,也可以有禮貌地詢問老師、那些能給予建議的人,盡量找到資源去幫助自己。

 

因為我是數位系的學生,所以我會教育、設計、程式、管理;

因為我是交換學生、志工隊隊輔、舞團實習生,所以我是個喜歡多方嘗試的人。

多數的經歷,能幫助你更認識自己,當你很清楚自己嚮往的樣子,知道你的願景、你的熱情、知道你擅長什麼,你會知道在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有跡可循、都是在朝著某個目標前進的,清楚自己為何而來的動機後,再找到一些方式包裝和證明,最終才有機會,在面試時脫穎而出。

 

簡單來說,如果還不確定方向在哪,可以都去試試看,試完之後再選擇出你的方向,如果申請研究所,就是你的目標之一,可以多累積相關的經驗和能力,全力朝那個目標前進吧。

│清楚動機、以終為始│

建議學弟妹大學階段時一定要嘗試或是完成的事嗎?

*可以是很熱血的:環島、夜唱、打工換宿、城市浪人...
*可以是很長期的:實習、參加系上活動、持續運動、每天學英文日文單字...
*可以是很日常的:交一群真誠的朋友、發明一道好吃到不行的料理、學一個打趴眾人的一技之長...

│有些事,不用想太清楚就可以去做│

當學生最好的,就是怎麼做都不用擔心(在沒有太超過的前提下),不用擔心做不好就被老闆開除,不用擔心做錯之後就要回家吃自己...,在反反覆覆的試錯中,或許就能不再那麼迷惘於未來。

試著想像一下,如果大學畢業後,你就要一直工作、一直工作、一直工作...至少三十年,有什麼事是你學生時期不做,之後工作就很難做的事,那個畫面就是在呼喚你,有些事情,不用想太清楚就可以去做啊——

得研究所為妳帶來了什麼、有印象深刻的事嗎?

印象最深刻,是參加了「台科人才加速器」,一個商業思維的培訓計畫,整個活動都是免費的,有六次的課程,內容囊括設計思考、創意發想、提案表述...等,講師皆為創業家,學員分組拿著業界的資料和問題做專案,

在三個月後進行一場Final Pitch。

│計畫理念:相互砥礪、飲水思源│

創辦人是兩位台科、世新畢業的學長,各自在江湖上打滾多年,過程中受到他人的幫助,在創業闖出知名度後,想要回饋給自己的學弟妹們,所以整個計畫是台科、世新的同學限定參加。聽起來似乎有點過於勵志的故事,但實際上就真的是如此,而且除了台科外,交大也有類似的計畫,因為創辦人在國外接受過素昧平生的人,只因同校的關係,就對他的傾囊相助。

 

我很認同這個理念,也覺得實在是太酷了,因為相遇而產生的極大力量,能影響自己、也能影響他人,或許飲水思源的道理每個人都懂,甚至是一直都在做的事,但實際將這份概念放在心裡,並朝著這顆北極星前進時,它就不單單只是四個字,而是成為真的能透過影響力去實踐的事情。

│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更遠│

從來沒想過參加一個課外活動,能帶給我這麼多的資源,不論是知識或是人脈,因為這個計畫,我獲得一份很喜歡的工作,也遇到了一群很厲害的人,裡面的學員幾乎都是大學生,身為研究生的我,
好像再次擁有了大學生的敢衝敢玩。

 

在那裡,流傳著一個故事:說是當年李安在矽谷,默默無名,他一個人努力熬了過去,變成大導演回來後,幫助了台灣很多的新銳導演,但是換個角度,今天如果是一群人一起努力熬過去,三十年後,就會有一群李安了。

如果你現在有一群好夥伴,請好好珍惜他們!

不論是不是相同學校、科系,不論是不是相同背景、年紀,只要能找到一群願意相互砥礪的夥伴,就拉著大家一起努力一起玩耍、一起學習一起共患難,因為在那不久的未來,你們也就能一起,影響更多、更多的人!

小編所知,學姊總是積極參與活動,不管是舉辦講座或是課外參與,成果都相當亮眼,讓學弟妹很印象深刻。請問在眾多任務在身又要準備專題的情況下,學姊又是如何做時間管理的呢?

[請讓志祺七七,來為大家解說專業的 時間管理
 

我的不專業時間管理,都交給了google行事曆,它會告訴我每天要做什麼事XD 我是個會壓底線做事的人,在被交付事情之前,我會先問清楚,這件事什麼時候前要交,再依照當下的事情,排出先後順序去完成,所以... 時間管理其實可以照著每個人的步調,沒有哪套模式是最佳,找到適合自己的就行。


 

後,有什麼是想與數位系的學弟妹說的嗎?

想簡單分享一個小小的感想,我從嘉義到台北讀書,猶如兩個不同世界的轉換,我總覺得台北有很多的機會,所以不停地去追尋、不斷地去體驗,我參加了各種講座、工作坊...,拿著補助申請了海外研討會,看著其他同學一個個要去當交換學生,才赫然發現,我所做的一切事情,其實就是將大學做的事情再重來一遍,因為我嚮往的那些資源,在大學就已經經歷過。

 

大學時,我去過交換、去過海外研討會...,甚至還參加了只有民雄限定的華山論簡、草草戲劇節,到最後我才明白,台北和嘉義確實不大一樣,我在台北意識到資源的重要性,也意識到嘉義、數位系有很多很好的資源和機會,只是你有沒有那個實力去爭取,有沒有那個運氣去把握。
 

│資源,是自己爭取來的

│沒有一件事情,是理所當然的

(如果你閱讀到了這裡,那真的很厲害耶)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耗這麼多腦細胞在讀這個東西,然後我也是醞釀個一陣子才交給小編的,整件事情本身,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自然而然發生的。

 

因為有老師、系學會小編的推動,因為有系刊、有學長姐專欄,所以才有今天的內容,內容除了可以當床邊故事欣賞外,我認為有一個蠻重要的點,就是告訴你學長姊做過什麼,如果你也想做,可以去問或付諸行動!不單單是系刊上的人們,學校裡遇到的任何學長姐、已經畢業出社會的,甚至是老師、助教、你的同學、學弟妹,整個數位系家族通通都算,他們有沒有什麼故事,是你很崇拜也很想參與的?你有沒有什麼經歷,想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大聲的分享給學弟妹?

 

大三那年,我看了一齣舞台劇,台上發著光的演員是數位系的學長,我就去問他這個活動是在做什麼的,我也很想參加,如果那天我沒問他,可能我還是會去報名,但是會很焦慮、很不知所措,然而,當我有了學長的心得與建議後,我就能很安心、很堅定的去申請,因為我知道,有前人走過這條路,根本不必害怕!

│數位系很棒,加油 go go 

因為沒有任何事情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沒有人有義務需要去教導你,所以當有人願意花時間、花心力去告訴你、給予建議和方向時,就必須更努力去抓住那些知識、資源、人脈,在學校學習是如此,出了社會更是如此,研究所是一個介於大學生和上班族之間,一個有趣的灰色階段。看到許多的人們,小心翼翼地捧著那些美夢,不卑不亢地說著那份情緒與波動,深刻又雋永,看著別人的故事很生動,但那終究是別人的故事,望著別人的經歷很豐富,但那終究是別人的經歷,只有當你真正行動後,才能創造屬於你的記憶與感動,別人搶也搶不走。

[台科 數位所(理論) vs. 嘉大 數位系(理論+實作)]

「有時候是你是誰,所以去做了什麼;有時候則是,你去做了什麼,所以你是誰」

[沒有什麼事是你一定要去做的,但是你一定要去做一些什麼事]

[更知道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可以做哪些事、知道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