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 術 行 旅
日 本 島 嶼 藝 術
文 / 張 淯 茹
資料來源 :KKNews
用一首歌的時間,帶你進入日本的瀨戶內。MV中除了藍正龍和路嘉欣男帥女美之外,也許你還會注意到那一片藍色島嶼群集的海洋,以及那一顆巨大紅色點點裝飾的南瓜。這個裝置藝術是點點女王的作品,草間彌生不間斷地以南瓜作為創作題材,因為童年記憶中的南瓜,讓她感到心安與救贖。
特別的是,在直島上的紅色南瓜肉已被挖空,黑色的圓點變成可以穿梭的出入口,進去裡頭後會發現,陽光灑落後形成的圓形光束,斑斑點點非常奇幻。許多觀光客為了這顆紅色的超級大南瓜,慕名前來直島一探究竟,讓面積比台北還要小、人口不到三千人的直島,因此獲得了國際級的關注。
想了解日本的島嶼藝術?一切就從「瀨戶內海」開始說起吧!瀨戶內海是位於日本本州、四國和九州之間的海域,其海岸線曲折,數百島嶼分布,自古以來就是日本關西地區和亞洲大陸之間,交通線上文化往來的商業及文化中心。這裡有風光旖旎的海岸、星羅棋布的島嶼、純樸自然的漁村、古樸而神秘的寺廟和神殿,有人稱之為日本「最完美的反差」。
隨著日本大規模的工業開發,人口一度繁盛,但許多島嶼也因工業開發而遭到了污染,年輕人選擇離開這裡,讓海上文化中心逐漸沒落。傳統漁業和農業已不足以支撐島嶼的經濟,同時老齡化、少子化、經濟活力不足等問題,困擾著當地政府和居民,許多島嶼甚至被遺忘、荒廢,瀨戶內海漸漸失去了生機。
為了讓這片海洋恢復往日活力,香川縣政府聯合財團及民間力量等,共同打造「瀨戶內國際藝術祭」,希望以「藝術」為切入點,吸引遊客、振興經濟。其實,地域活化不僅在於所帶來的經濟效益,真正的目標是要找回銀髮族的笑容,並希望喚醒人們對於家鄉的熱愛。為找出最貼近在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一切,瀨戶內國際藝術祭透過人文、歷史、傳統與資源,充實地方知識文化、整合社區教育網絡,以守護家園和永續發展。
▶ 首次舉辦為2010年,每三年舉辦一次
▶ 第四屆舉辦時間為2019年
▶ 分為三個會期,春、夏、秋。多為3月開展,一直持續到11月
▶ 展場分布:直島、豊島、女木島、男木島、小豆島、大島、犬島+沙彌島(限春季舉辦) 、本島(限秋季舉辦)、高見島(限秋季舉辦)、栗島(限秋季舉辦)、伊吹島(限秋季舉辦)+香川縣的高松港、岡山縣的宇野港
▶ 理念:海的復興、以藝術活化地方
「如果說能用藝術這種溫柔的手段,讓一片貧瘠的土地再度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這或許就是藝術之外,最大的意義。」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起點在四國香川縣的高松港,以這片海上的島作為主題,一座座的島嶼,每年吸引百萬旅客不遠千里前往,也算是另類的跳島旅行,而參觀的藝術不只在美術館中,還延伸至整片的大海。
實際上,當地居民對這個藝術祭的接納花費了很多年時間,因為遊客增多後,當地居民的生活必然會被打擾甚至改變。隨著時間推移,藝術的確讓瀨戶內海地區變得更美,遊客的到來也使得經濟開始復甦。
善用了島嶼特色與原風景,瀨戶內國際藝術祭找出專屬於各個島嶼的主題。海上諸多島嶼過去都蒙受產業廢棄物的污染,透過此藝術祭,讓受傷的自然景觀在人們的歡笑聲中重獲新生。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島嶼不同的特色吧!
▶ 位於香川縣高松市的北側
▶ 是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中最負盛名的島嶼之一
▶ 英國旅遊雜誌《Traveler》評選為「世界上最值得旅遊的7個文化名勝」之一
小小的島嶼上有8座安藤忠雄Tadao Ando的作品,像是安藤忠雄美術館,它低調隱身在百年歷史兩層樓高的民宅中,百年老屋變成了收門票的美術館,卻只保留古宅外殼,裡面全改裝為清水模,展示著安藤忠雄的草稿、模型和圖說。這樣的老屋改造概念和台灣是不一樣的,台灣較多將老屋改造為咖啡店、文創小店或民宿,而直島裡面的「家計畫」,是對直島上特有房屋、寺廟和神社進行改建,將空間作品化。
2004年打造的地中美術館Chichu Art Museum,完全展現了安藤忠雄的風格,極簡線條和灰色的造型,最大特色是高達百分之七十的建築本體,都隱藏在地底下。採用自然光,內部光線隨天氣、季節、時間的變化而改變,將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展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另外,安藤忠雄不希望整個建築影響到自然環境,所以在蓋建築物之前,還先進行造林。
抵達直島宮浦港,映入眼簾的是草間彌生Yayoi Kusama的大南瓜,又被命名為「世界盡頭的南瓜」。這座島嶼最明顯的風格,表現在將一件現代藝術品或是建築,放置於直島美麗的自然環境和殘留的古代地域文化中,以此來嘗試創造出絕無僅有的特殊體驗。
瀨 戶 內 國 際 藝 術 祭
Setouchi Triennale
直 島
Naoshima
豊 島
Teshima
其中,最具盛名為半山腰上的豊島美術館Teshima Art Museum,週遭有翠綠梯田環繞,美術館的外觀看起來就像一顆大型水珠,進到裡頭參觀後,也只有一項展示品,就是「水珠」。展館的地上不斷有水珠冒出來,它們有大有小,四處滾動,時快時慢,從水滴到水流再匯集成一灘水,最後又順著某個小孔流入地下,消失不見,「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是設計師內藤禮Rei Naito想表達的觀點。館內,人們或站或坐,看著那一粒粒水珠從無到有,從有到無,整個空間令人驚嘆之餘,也有一種讓人們停下來的魔力。
在設計方面,與眾不同處在於對光線的巧妙利用,室內照明利用建築設計本身的構造,全部來自自然光。整個混泥土建起的館內空無一物,甚至連一根柱子都沒有,建築頂端有兩個圓洞,沒有用任何材料隔絕,光從洞口射入,往外望去,則是天空與樹,一根細繩懸掛在洞口,代表了風的流動,山林中傳來的鳥叫聲、風聲和其他生命之音,讓美術館與自然直接相通。
安藤忠雄在直島造林,但反觀豊島,20世紀初日本為了發展重工業,蓋了180公頃的煉銅廠,煉銅可以養活島上多半數的家庭,但二氧化硫一飄散,卻也消滅大半樹林。在1980年代,豊島被偷偷傾倒工業廢棄物60萬噸,爆發日本史上最嚴重的金屬汙染浩劫,居民20年的抗爭才換取政府的一句道歉,面積和綠島差不多的豊島,從此住戶只剩下一千人,而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開辦,則徹底翻轉了豊島漁村的孤單。
▶ 最有名的為豊島美術館
▶ 豊島美術館於2010年建成
▶ 豊島美術館由西澤立衛、內藤禮共同設計
小 豆 島
Shodoshima
或許大家還不認識王文志,但你一定有去過他的作品!正是嘉義市的《月影潭心》和《森林之歌》。在阿里山上長大的王文志,幼年時與滿山遍野的林木和竹子為伍,大自然是伴他生長的一部分,這塊土地所蘊含的養分,給他源源不絕的能量,他的藝術創作離不開與土地的關係,彼此緊密連結。
這次在日本創作《橄欖之夢》,以小豆島特產的橄欖,表現出橄欖核之意象,而作品所在的千枚田,層層梯田的景象,也與竹子為素材的創作,交織出自然之趣。王文志的作品為何受到歡迎?他自己的說法是:「這作品可以讓你躺下來覺得很舒服,可聽到你自己的心跳聲、聆聽你的心靈,變成自己的感覺。」
瀨戶內國際藝術祭中有兩位台灣參展的藝術家,分別為王文志、林舜龍。其中王文志在小豆島中打造的《橄欖之夢》,是集結來自台灣、澳洲等地近20人之團隊,運用約5000根小豆島上之竹子所打造,不僅可在外瞧看,還可以走入這大型裝置藝術裡,感受竹編之間灑落的光影變化。
▶ 瀨戶內海的第二大島
▶ 氣候溫暖有如地中海,適宜種植橄欖
▶ 島上三大特產:橄欖油、醬油、素麵
男 木 島
Ogijima
女 木 島
Megiji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