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程式設計領域

以下為訪談內容

(蔡秉桓學長簡稱蔡 ; 張愷珉學長簡稱張)

Q:當初為何會選擇程式領域?有什麼契機或動機嗎?


蔡:

其實我也不是一開始就知道我會走向程式這方面的道路, 我覺得應該也有人跟我一樣在學習的當下,不知道該往哪邊發展, 或許是相對於其他領域,在程式的方面比較能夠獲得成就感而不排斥,才讓我選擇它的吧。

 

契機跟動機應該可以說是從做畢業專題開始,當時也是負責架設網站的工作, 可是在各項技能都不成熟的情況下,外表看來雖是個作品實際上卻是一台拼裝車,再看看市場上花樣百出的網站就會想知道他們是如何做出來的。

張:
在比較程式與設計領域時,我認為設計的美感是主觀的;程式的邏輯是客觀的,在職場上,客觀的事實較容易說服客戶以及老闆。且在flash或樂高的課程中,讓自己想像的事物動起來,帶給我的成就感比起繪圖課程還要大。

Q:請問學長是如何學習程式相關內容?

(可以分享技巧和學習歷程哦)

蔡:
一開始就也是傻傻的從圖書館借本書硬翻,東做西做遇到問題再去Google方法解決,常常弄的自己頭破血流。 乍聽之下好像很笨,但實際上也真的很笨。 不過就我現在的角度來講就算是正確的學習也是常常會弄得頭破血流,但如何把頭撞破的有價值才是重點! 借書沒有錯,Google也沒有錯,但是你借的書對嗎?

 

Google的問題是解決當下還是架構未來? 不妨回頭仔細了解一下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所要用的技術, 就以“前端”的技術來說,發展的速度實在太快,你想要借的書可能兩年後才有人出版,所以Google自然而然成了第一首選,網路上的資源會比你想像的多太多,新的技術,除了能利用它官網提供的文件外,例如一些像是IT邦鐵人賽 Github心得文這類的文章其實都能夠讓你很快的上手一門新技術,或是一些線上學習的網站,ex: Hahow 好學校 or Udemy,有時候都會有特惠或是免費的課程。


當然說到底最主要的還是你要有想要打開“學習它”的動力。 還有一點就是:看久了東西不一定會變成你的,實際動手做才會有最深刻的回饋,不一定一開始就要以專案的形式來進行。也不用覺得別人已經做過的東西自己再做沒什麼意義,沒有意義的是花時間在考慮這種事情上。
 

張:
大一下時加入客系教授林志鴻老師的程式菁英團隊,開始發想畢業專題要做的內容。因為系上程式課程內容有限,為了達成目的除了買書每天上網學習,大三大四也都輔修蘭潭資工系的課程培養底子,累積經驗外也請教更專業的該系同學跟老師。

 

Q:在學習過程遇到過什麼瓶頸或難題?

有想過要放棄嗎?

蔡:
就我的觀察而言大部分會遇到的難題跟瓶頸,前人應該都已經踩過坑撞過牆,有沒有辦法解決基本上都已經可以找得到了,會想放棄的時候反而不是在遇到這些問題上。

倒是在某些 別人一學就會你卻還在 「 蛤!上面到底在說什麼 ?」 的時候心中的挫敗感會比較想讓人放棄,其實我也不是這麼好學的人,這時候不如就放鬆一下吧,說不定回來的時候情緒一鬆,思路什麼都通了。 但是麻煩用這種理由的時候請摸著自己的良心。

張:
其實學長我在程式天分只比一般人多了點Sence,並不是天才型的程式人。從上題的學習歷程來看,我比同屆的同學多花了一倍以上的時間在學習程式,才有比較高一點Coding基礎。其實專題過程中也曾出現因為程式能力不夠而換題目的瓶頸,但因我個性比較固執不太輕言放棄,跟指導教授及團隊夥伴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及磨合還是成功完成專題獲得肯定。

Q:對於對程式方面有興趣的學弟妹,

您有什麼學習上的建議嗎?(課程編排、心態...等)

蔡:
有一點自己的體會就是,在這個科技發達的年代,設計人總也脫離不了一些使用軟體上的技術,腦袋想得到卻無法實現在畫面上也是令人抓狂,熟悉軟體的操作也會讓你發現一些你一般沒想過的功能,這也許會讓你的設計更靈活。


像我就是設計取決於技術的一員,常常自己就會右轉到Dribbble 或是 Pinterest上,發現原來這種事情可以做到,才去搜尋使用的方法,所以也希望大家不要被技術制約你的創意。

張:
程式領域在本人的經驗來看是目前數位相關科系工作機會多相對待遇好的一條路。但這條路的學習曲線長且陡,工具的變化極為快速。
就算是出了社會,你一樣不能停止進修要追著技術走。如果你的耐性及邏輯足夠對coding有著熱忱,這是一個值得你全心投入的行業。


這邊一些建議,低年級時要好好做好系上每道程式作業了解一些基本物件導向的概念;高年級時往資工資管系發展,學習資料庫及網路的相關概念;實習時找跟自己投履歷到未來真的會去上班的環境;最後專題要做與未來工作相關主題且好好整理到作品集。這都是本人的相關經驗供學弟妹參考。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