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ERICAN
美國奧瑞岡大學(Univ. of Oregon) American English Institute(AEI)
交換學期: 106學年度第一學期
Q: 為什麼想要去交換?
從小,我父母親就經常提醒著我一個道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未來的舞台絕不能僅侷限在台灣這個小島上,應勇於踏出故土這個舒適圈,開闊視野、放眼世界,做一個世界公民,等到功臣身退亦不忘歸來回饋台灣這片樂土,因此,從我很小的時候開始,寒暑假父母親就帶著我和比我大一歲的哥哥開拓眼界周遊各國,在我這二十出頭的年紀,足跡便遍及近乎二十個國家。
剛進入嘉大數位系的時候,系上的老師就一直傾全力推動交換計畫(美國、日本、立陶宛),希望系上的同學能把握機會出國見識一番,增廣見聞,在當時我的目標便鎖定在美國。
之所以選擇美國是因為,第一,自己本身就對英文很有興趣,再加上學了
十幾年的英文了想用來試試自己究竟能活用至甚麼程度;第二,美國的各個方
面,不論是政治經濟或是科技產業都大大的影響這個時代的運轉;最後,聽我
很多之前在英文補習班的外籍教師說過,美式思維真的有很多跟東方不同的地
方,所以我想親自感受看看。
Q:出國需要有什麼行前準備嗎?
當學生想申請美國的學校交換時自己就要有一個心理概念,需要跑的程序非常多且複雜繁瑣,必須非常有耐心地走這個申請過程和定期與學校的國際處做聯絡取得最新資訊,與其他國家不一樣的一點是,美國審核交換生資料需要至少半年的時間跑作業程序,因此,從申請到真正要過去交換大概需要將近一
年的時間(我本身是2016年11月27日提交申請計畫,且在2017年9月18日前往美國交換)
-申請交換所需準備的資料為(各校不同,以嘉義大學為例)
交換生申請表
在校成績英文版
兩位教師推薦函(中英文)
自傳(中英文)
讀書計畫(中英文)
語言能力證明(托福或雅思,多益僅供參考但大多數不採用)
家長同意書
學校初選審核最嚴酷的一點,當然。這也是每個申請生要有的認知就是在校成績愈好就比其他申請人愈多機會獲選,可是我申請的這所奧瑞岡大學並沒有名額限制,所以成績沒有太差而且有達到一定的英文水準都可以申請試試,像我當時送出去的雅思成績只有5.5並沒有達到奧瑞岡大學開出雅思6的要求,學校還是破例讓我出去交換,可能的原因大概是我在校成績蠻亮眼的。
我大約是在2017年的1月初接到通過初選的通知,當時有四個不同系所的學生通過,但去美國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家裡的經濟條件能允許的情況才能出國交換,雖說有教育部學海飛颺計畫補助給我的獎學金和美國奧瑞岡大學給予我的獎學金可以勉強解決來回的機票和學費(大約16萬),可是自己本身還要負擔學校的住宿費和生活上所有的花費(估計大約台幣22萬至25萬)所以雖然有四個人通過,但真正成行的人只有我和另一位外文系的學長兩個人而已。
Q: 交換環境怎麼樣呢?
奧瑞岡州(Oregon)
位於加州和華盛頓州之間,是全美第十大洲。首都為Salem、最大的城市為Portland,而Eugene則是奧瑞崗的大學城。
Eugene
為奧瑞岡州的第二大城,人口大約十五萬左右,學生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國際學生數量也不少(尤其是中國學生隨處可見),因為人口本身不多、組成也以學生為主,所以治安不像美國的大城市LA或是San Francisco那麼差。
奧瑞岡大學(UO)
創立於1876年,學校裡的國際學生比例大約占總學生數的四成,以人數多寡排序為中國、日本、韓國、沙烏地阿拉伯、墨西哥、印度,中國就占了將近一半。而現在目前在UO的台灣學生大約四十多人且組成了一個社團叫Taiwanese Student Association(TWSA),會定期舉辦許多與台灣文化有關的活動,像是中秋烤肉、Taiwan Night,藉此推廣台灣。
UO橄欖球場 | UO圖書館 | UO名人堂 |
---|---|---|
UO博物館 | UO體育館外觀 | UO體育館內部 |
AEI系館 |
育
我每個星期二和四固定會和一個UO的學生進行各一小時的Meeting(下午3:00~4:00),這是一個program叫conversation partner,可以自行申請,填入自己的基本資料、興趣、感興趣的話題、希望這位partner帶給你什麼體驗都可以寫上去,只要有人對你的基本資料感興趣想當你的partner就會回覆你
的配對邀請並email 你。
我的partner是一個華裔和墨西哥裔美國人所生的混血女生叫Ellie Yeo,主修 Linguistic, Chinese,夢想是想在台灣當英文老師,在2017年暑假曾經在參與台南成功大學為期兩個月的交換計劃,這也就是為什麼她很熱愛台灣的原因,她很喜歡台灣的夜市文化,特愛吃臭豆腐、蚵仔煎。
她帶我體驗了很多Eugene當地的活動,像是一個term才有一次為期三天的 Street Fair,學校的13th Ave.這時候會有很多異國的street car來擺攤,各國料理、衣服、藝品、飾品。她還帶我參觀了學校裡的Museum,當時剛好展示了很多中國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宣傳海報,我還教了很多海報上面的精神標語給Ellie,由於 Eugene入冬以後就很常在下雨,天氣不佳的時候我們就待在EMU裡面聊天,討論各種話題。
有次我聽我阿拉伯朋友說美國人一旦到了十八歲就要自己決定是否要繼續住在家裡,要不搬出去,要不就是要繳房租給父母,我當時就找Ellie查證,她說確實是如此,一旦到了十八歲如果還住在家裡,他們的思想會認為孩子不夠獨立自主、堅強,而且就算搬出去了有些學生還是會寄錢給父母親,她就是其中一個,雖說她給的錢不是很多大約一個月 40 美金,她說這是算一個象徵性意義的行為,代表小孩已經可以獨立長大了不需再告父母供給生活費。
聽到這裡我想到,相較於美國的十八歲大學生,在台灣就算到了二十二歲的碩士生,還有些還需要家裡供給學費和生活費,我不會說跟美國學生相比這是比較不好的,但很明顯的可以看出文化觀念很大的差異。
我還藉機練習了一些,IELTS Speaking的題目問問 Ellie看看她的意見是如何,像是Same-sexmarriage legalization, Abortion, Public surveillance…我發現不管是什麼樣的題目,她都不會結結巴巴地表達不出來或是沒意見,都能會很有系統地提出想法、舉例。
Q: 關於交換課程?
Heading 6
我這次的交換其實並沒有真正的去修哪一個系所的課程,因為當初在繳交英文成績證明時我的IELTS只有5.5而UO的要求是6,所以需要在AEI (American English Institute)修課並通過那邊進入UO的英文檢定測驗12(Accuplacer Test),如果不想要進入AEI想直接進入UO體系就要符合他們的英文程度要求。
在AEI的Orientation,學校就會請新生參加一場Placement Test來幫學生區分英文程度從最低的Level 1至最高的Level 6,我的測驗結果是Level 6。也就是說我只要讀完這一期的AEI就可以參加AccuplacerTest,順利的話就可以進入UO就讀。分班結果一出爐,學生的課程就會被學校安排好並沒有自行選課,不過,只要通過Accuplacer Test學校就會開一場說明會並有Adviser來協助學生進行選課,我被安排的課程有Grammar, Listening, Discussion, Reading & Response, Academic Writing, Student Success.
在AEI就讀,可能對一些交換生來說是蠻浪費時間的,覺得既然來了美國大學交換就要盡情地去上那邊的課程,修好修滿,這我不能否認這想法是錯的,本來我所理想的交換生活也應當是如此,不過相較於AEI來說,真正去UO修課的話交到的朋友數量就不會很多了。
而且會發現其實要融入美國人的圈子沒有那麼容易,除了對東方文化有興趣的人例外,他們不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熱情奔放、想交一堆外國朋友,第一個星期可能還不明顯,漸漸地會發現,大多數同一種族的人還是會跟同一種族的一起行動、聊天、吃飯…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都擁有相同的文化背景,溝通起來就不那麼費事麻煩。
因此,我也鼓勵接下來想去UO的未來交換生,在AEI待一個學季再進入UO也可以是很好的選擇,我不能保證課程一定很豐富有趣,但至少我可以確定你可以交到很多外國的朋友,也包括美國人。
Q:交換生活如何?
食
學校提供一個很便利的方案,叫做Meal Plan(包含在住宿費中),Meal Plan會依據學生選擇的方案,每個星期天給予學生對應的Meal Point至學生id card,因此,在校內的學生餐廳或便利商店會看到任何東西會標著兩種價格,一個是美金價格,另一個是點數價格。這個program真的讓我大吃一驚,我很篤定這絕對在台灣看不到。
另外,因為Eugene的國際生很多,一出校園可以看到各國的餐廳(中國、日本、韓國、泰國、印度…)可是吃了這麼多國的料理,我還是比較偏好中式或美式料理所以我在外面吃飯都以這兩種為主。我在美國唯一吃到的台式料理是在西雅圖(擔子麵和臭臭鍋)。
衣
我去的季節為秋冬之際,所以普遍氣溫偏低加上這邊的天氣時常下雨,入冬後更是如此,如果天氣偏熱的話大約可以到23度,冷的話會到零下2至4度,所以強烈建議即將前往的交換生帶一件可以防水的厚外套。
住
我住的宿舍是需要跟其他人一起共用廁所和浴室的,讓我很驚訝的是我宿舍的浴室真的很簡陋,大概七個蓮蓬頭,中間只有用一個薄薄的浴簾隔著,沒有放衣服的置物櫃,而且不曉得為什麼小便斗沒有木板隔著。更讓我想不透的是,跟我住同一宿舍的美國人都不習慣上廁所沖水(小便),所以我從來沒有用過宿舍的小便斗。
但有一點很方便的就是洗衣服,因為那邊天氣偏涼而且時常下雨,所以當地人沒有曬衣服的習慣,在給住宿生房間鑰匙的時候,housing人員會一併交付 Laundry Card,住宿生只要去儲值就可以插卡洗衣每個洗衣機上方都有免費的烘衣機,所以就免去曬衣服。到了週末,RA(Residence Assistant)都會舉行Brunch Hour促進同宿的情誼。
行
在Eugene我幾乎沒看過有學生騎機車,大部分學生都是騎腳踏車上下學,學校也有提供腳踏車的租借服務也有很多學生擁有自己的汽車能上下學。至於沒有車的學生,比較常搭乘的就是公車,不論是住在homestay的學生或是想去當地的商場、市區主要都是坐公車,因為只要秀出UO的學生ID Card就可以免費搭乘,或是如果想叫計程車可以試試Uber或Oregon Taxi,不過美國的計費方式與台灣不同,是以時間計費而不是距離,大約每 15~20 秒會跳表一次,每次 25 分錢。
樂
一般來說,週末我都會出去和朋友吃吃飯、聊聊天,我大多數都會去Valley River Center逛逛街、看看電影,和台灣不一樣的是這邊不用劃位,買完票、食物就可以直接入場隨便找空位做。
跟我同行看電影的,有一個已經在美國讀完高中的中國學生,他說他完全都能聽得懂,不管是哪國的口音、腔調都不是問題,我也問他要像他一樣完全聽力不成問題大概需要多久?他回答大約需要將近一年半,耳朵才會漸漸適應英文母語人士的講話速度,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每天都要和當地人對話才行,才能保持那個敏感度。
Q:交換經驗分享
我想整個交換經驗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能夠與很多不同國家的人接觸,而我所在的機構AEI (American English Institute)更是如此。我在那邊認識了不只是美國人,還有墨西哥人、加拿大人、德國人、緬甸人、韓國人、中國人、日本人、阿拉伯人、泰國人…跟他們互動的過程,我對他們的文化有了教科書中以外的認識。
ex:我們台灣人,尤其是台灣人,喜歡在朋友或親人生日、特別節日或即將分別時喜歡送給對方小禮物外加「小卡片」,在我們的認知裡認為卡片是為了表達無法口述的感謝之意,然而在有些泰國人的觀念裡,送別人卡片這種事是當他人家裡有人往生時為了表示慰問才會寫卡片送給往生者家屬,因此「送卡片」這件事有時候在泰國並不是一件吉利的事情。
另外,還有很多像是阿拉伯人很受不了各國總搞不清楚,伊斯蘭教有遜尼派還有什葉派(較為激進派)的差別,每當他們過海關時,知道他們是從中東來的,他們感覺海關(尤其美國)總會特別刁難他們,我有個阿拉伯朋友叫Aziz跟我分享他當時的經歷,他感覺其他國家的人在過入境海關時很快就通過了,他感覺自己特別慢,負責審查他的官員一開始問的都是正常的問題還有秀出學校要給海關看的在學證明,但之後的他感覺都是「怪問題」。
像是,
官:你這兩年除了美國還去了哪裡?
Aziz:愛爾蘭、英國、伊朗
官:伊朗?去那裡幹嘛?
Aziz:大部分旅遊比較多
官:比較多?那剩餘的時間在幹嘛?(這時候他本來想說關你屁事他還是沉住氣回答)
Aziz:我有親戚住在那邊,有時候會在伊朗那邊跟他們聚聚
官:你親戚叫什麼名字? ….類似這樣
感覺跟入境美國沒什麼關係卻問了一堆,他當時很無奈也只好一直回答海關的提問,所以他在講述這段時一直強調並不是每個阿拉伯人都是會隨身帶著炸彈的。
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的體驗,講也講不完,日本人很喜歡台北九份、中國人很喜歡台灣的腔調而且很羨慕生在台灣的人,因為很多中國知名的大學(北京、清華)都有很多的港澳台生保障名額,我確信這些事情,我要是一直留在台灣的話是永遠也不曉得的。
Q:遇到的困難? 如何解決?
遇到的困難
一般來說,週末我都會出去和朋友吃吃飯、聊聊天,我大多數都會去Valley River Center逛逛街、看看電影,和台灣不一樣的是這邊不用劃位,買完票、食物就可以直接入場隨便找空位做。
跟我同行看電影的,有一個已經在美國讀完高中的中國學生,他說他完全都能聽得懂,不管是哪國的口音、腔調都不是問題,我也問他要像他一樣完全聽力不成問題大概需要多久?他回答大約需要將近一年半,耳朵才會漸漸適應英文母語人士的講話速度,最重要的是你必須每天都要和當地人對話才行,才能保持那個敏感度。
如何解決困難
我想我上述所遇到的困難是有一個方法可以一起解決的-就是主動跟不認識的人搭話,可能是上課碰巧做你旁邊的人、打球時在你隔壁籃框的人或參加活動時跟你分配到同一組的人,我想這些都可以是最佳的解答,就是要和別人攀上關係。
我想一開始交換生都是想盡快找到一些歸屬感才能在陌生的國家、校園找到立足的地方,可在這個時候自尊心又會作祟讓自己徬徨猶豫因此而止步,所以我在出國前就先做好心理建設「永遠當第一個開口的那一個」,不要猶豫給自己喘息的空間,或是想著下次還有機會所以推拖了,就算丟臉也就這有這三個多月,開口總比閉嘴好,也因為我這個決定,我很快就不再思念台灣,語言也適應了很快。
Q: 交換後的收穫?
我想經過這次的交換我對美國徹底改觀了,我以前的認知美國就是一個大麻自由、校園槍擊案一堆、治安極差的法外之地,雖說這是在這個極度自由的國家中衍生出來的缺陷,但它的優點卻是數之不盡。
我所交換的這所大學University of Oregon是一所在美西奧瑞岡州的公立大學,並不算是一所很頂尖的大學,但既然背負著一個州的名稱就代表是這個州數一數二的學校之一,裡面的所有設備,不論是圖書館、體育館、健身房、娛樂中心,我保證比台灣的任何一所大學甚至是台大(實驗室的話就不一定)都還要高級完善,宿舍不只是供學生睡覺的地方,裡面還包含讓學生討論報告的會議室、假日電影院、廚房、自助餐廳…應有盡有,環境好得令人難以想像。
這只是一所普通的公立大學,它的配備只是一般美國大學應該具備的,那麼許多知名的常春藤學校就絕對更加超越我們對大學的常識範圍了,我想,讀書環境這點就抓住了很多外國學生的心,一旦待下來就不想回到自己的國家,至此在美國扎根的也是不佔少數。
另一點就是,美國是全世界人種最複雜豐富的地方,在這裡你可以邂逅來自各國的人,無止境的創造力、靈感藉此油然而生,會發現原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世界之大遠遠不只侷限在小小的台灣裡。
這趟旅程也讓我習得一個珍貴的道理「you don’t ask; you won’t get」以前我是一個蠻被動的學生,老師說什麼就做什麼,鮮少會去質疑,總是被動地取得很多東西,可在美國他們的學生認為雖說學校有提供資源,或是政策有保證,可要是學生認為學校方面做得不夠,學生都會主動組成討論會匯集意見去向學校反應建議的改善方向,去思考自己要的是什麼,規劃應該怎麼得到他們想要的。
因為他們,我開始質疑自己,是否在一個點駐足太久而沒有了前進的動力,我想要什麼樣的未來,下一步要怎麼做、做什麼?夢想的未來,目前的我是否具備與其相應的價值?經過數次的反芻,我也意識到了自己能力的極限,是時候應該要張羅鋪陳抵達下一個目的地的地磚了,停下很久的我也開始前進了,你呢?是否也該拿起筆畫一下你的藍圖了!
Q:美國人獨立意識過高引申的問題
美國是一個很注重individualism的國家,他們學校的教育從小就告訴學生他們每個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永遠做自己的主人,為自己做決定,這也是為什麼他們做任何重大的決定,像是出國念書、工作自始至終都是隨著他們的意志,父母或親友的建議可能都不會左右他們的想法,不像東方人比較專注於群體,會為別人想比較多,雖說獨立一點並不是壞事,但對東方人來說有時候並不能接受這種親子間的疏離感。
舉例來說,我在西雅圖旅遊的時候,遇見了一位在美國已經居住差不多23年的台灣人(梅太太),她跟我講述她兒子從小在美國接受教育後心裡的一些辛酸,有次她記得她的兒子犯了錯,在她的觀念來說需要一些體罰讓兒子記住這次的教訓,當她正要打下去的時候,她兒子趕緊跑到了電話旁邊說:「老師告訴我們就算是小孩,父母也不可以打罰自己,我們也有權利方法可以保護自己,如果你要打我我就打給警察自保。」
一個當時才八歲的小孩就有這麼強的自我保護意識,讓梅太太很擔心她與兒子往後的關係,果不其然,因為教育上的文化差異再加上被灌輸的獨立意識,她兒子很多的決定梅太太無法參與其中,導致她與兒子的關係形如陌生人,就連美國很重要的家庭團聚日感恩節,她兒子寧願在學校陪女朋友也不願回家,而梅太太的老公比她大將進二十歲(梅太太現在五十八歲)患有老年痴呆症,現在住在老人院,所以這幾年感恩節都是自己過。或許想要闖出一番事業需要的是堅強的獨立性,不過從這個案例我也看到了,過強的獨立意識犧牲了重要的母子關係。
Q:提供未來就讀學生建議
耐心
我想這是想要交換的學生都是需要具備的一點,尤其辦理美國交換更是如此,它的過程冗長且繁瑣,需要申請人一步步的跑流程、去爬文學習怎麼辦理一切
需要的東西、規劃所有交換的行程。
先做一些功課了解外國文化
我想要很快交到朋友的話,就是要讓別人覺得你很有親切感,而親切感是可以培養的。上網去學一些各國的基本生活用語(早安、你好、你好棒…)和了解各
國的文化節日、禮節、禁忌、習俗,如此一來就很容易和其他學生產生共通話題,像我自己蠻喜歡日本的,所以就自然而然交了很多日本朋友。
獨立堅強、危機處理的應變措施
一旦踏進桃園機場出境口,我是有這種強烈的感覺,接下來大大小小的所有事情都要完全由我決定怎麼做、下一步怎麼走、遇到問題能依靠的只有自己、做對做錯概括承受,雖說有些人上大學後就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念書,這些事已經渾然天成,不過出國又是一回事因為會加上語言的障礙,不論在台灣上過多少英文課、考過多少英文檢定真正到了國外還是有所謂的語言適應期,其時間長短看個人適應情況,但既然已經踏出去了就勇敢地面對所有新的體驗。
遇到危機或不確定的情況,保持一個習慣-要有備案措施,以我為例,例如:我在西雅圖機場只有一小時五十分的轉機時間,一般來說轉機時間要兩個半小時才算充裕,我自己就要有個底,如果沒搭上飛機該怎麼做 1.到Alaska 航空的櫃台,詢問下一班機的起飛時間立即買票 2.我可以在機場轉搭捷運至Seattle 的火車站,再搭火車至Eugene(大約五小時)再搭計程車至UO(大約20分鐘)。有了備案,如果真的有情況發生的時候,就不至於會驚慌失措。
讀書不是唯一,多去瞧瞧台灣看不到的人事物
美國人對亞洲人就是有一個刻板印象-只會讀書、思想保守不知道享受生活,週末就是鎖在房間。我想既然都已經出來了而且為了這趟旅程已經下過不少功夫了,就去多看看這個地方、多體驗新鮮的事物,讀書學習固然重要但在這時候卻不是必要。
在台灣如果今晚同學有聚會可是明天要考試,我一定會選擇在房間看書,可在美國我一定會選擇去同學的聚會,因為可以藉此認識更多人、知道更多我所不知道的事,我認為這才是我這趟交換生活的價值所在。
包容他國的文化
一到美國,那邊的老師就跟我說,剛到新國家的人大概都會有兩個星期的Culture Shock,對於其他國家的文化必然感到新奇,但過了不久看到其他國家文化、價值觀與自己的不合時會產生一時的厭惡感、無法接受,例如:一開始我真的很享受美國無拘無束的學風、言論自由、思想自由、集會自由,不過後來我覺得美國給予人民的權利有時候太過於保障了,像是集會自由。
我記得有天,我在EMU的廣場看到有學生在做Anti-Abortion(反墮胎)的遊行,他們的思想我是尊重的,可遊行的人卻架起大大的廣告刊版,貼著沒有打馬賽克的墮胎畫面,有些還很血腥、暴力,讓路過的學生覺得不雅觀、噁心,但遊行的人覺得要讓世人知道真實墮胎的情況,旁邊還有警察在待命,因為聽說去年在遊行的時候有發生一些肢體暴動,以及關於大麻的合法化,雖說我真的不習慣那個味道,可我還是尊重他們的想法的。出國一定會遇到與自身不同的人事物、文化背景、觀點,不要去排斥厭惡,就帶著尊重、包容、友善的學習心態去看待。
包容他國的文化
一到美國,那邊的老師就跟我說,剛到新國家的人大概都會有兩個星期的Culture Shock,對於其他國家的文化必然感到新奇,但過了不久看到其他國家文化、價值觀與自己的不合時會產生一時的厭惡感、無法接受,例如:一開始我真的很享受美國無拘無束的學風、言論自由、思想自由、集會自由,不過後來我覺得美國給予人民的權利有時候太過於保障了,像是集會自由。
我記得有天,我在EMU的廣場看到有學生在做Anti-Abortion(反墮胎)的遊行,他們的思想我是尊重的,可遊行的人卻架起大大的廣告刊版,貼著沒有打馬賽克的墮胎畫面,有些還很血腥、暴力,讓路過的學生覺得不雅觀、噁心,但遊行的人覺得要讓世人知道真實墮胎的情況,旁邊還有警察在待命,因為聽說去年在遊行的時候有發生一些肢體暴動,以及關於大麻的合法化,雖說我真的不習慣那個味道,可我還是尊重他們的想法的。出國一定會遇到與自身不同的人事物、文化背景、觀點,不要去排斥厭惡,就帶著尊重、包容、友善的學習心態去看待。
當第一個開口的那個人
切記出國讀書最忌諱的就是「坐在最後一排角落」、「從頭到尾都不出聲」而我相信這是很多台灣學生的通病,這樣其實很容易就無法融入群體裡,我當時就是把所有的自尊丟掉,不要臉地去和別人搭話,很快就有了不少朋友。到了國外把害羞這兩個字丟掉,想著把握時間、時機,交換就只有這麼點時間,就要好好把握這得來不易的機會,放開心胸,不要等別人來找你,自己先主動出擊「當第一個開口的那個人」。